一路上的風景-訪壽彞畫廊雜想

Lee, Hsu Pin
Feb 10, 2023

--

昨日尋訪壽彞畫廊,後代細心地撐著那塊招牌。本想委託他們托裱幾張字畫,詢問之下才知道現在掛軸的裱褙有不少問題。一來是因為工序繁雜,二來也是因為堅持手工製作時間過長,前面還有很多塞車的委託案件,暫時無法排進他們的製作時程。雖然無法順利,但還好有廣大的臉友推薦,目前已詢到幾個不錯的選項,再次感謝大家!

在壽彞畫廊的期間,看著我帶去的孫大川老師的題字,心裡浮出了 なるほど 的感覺!三十年前開始會注意廟宇的彩繪,在大天后宮第一次看到陳壽彞的名字。來到他們後代開設的畫廊,進門左側牆上看到陳壽彞受到蔡草如影響後,融合中西畫所繪製的書畫作品。畫廊裡滿是各式有點台式的山水,以及在中國看不到的佛畫,整個畫面氛圍一整個就是 なるほど 啊!

台灣的文化是標準的「混雜」,而且是根深蒂固、理所當然,且不斷變動的混雜。我們不斷地混雜,也不斷地反殖民著,實在是沒有道理跟鄰國一樣去虛構一個新的民族/國族,來排斥後來加進來的,喜歡且認同這個「地方」的其他人成為混雜的一部分。當然這也會衍伸出很多其他的問題,比如說統一的溝通方式與文化、歷史在教育上敘事主軸的失據與龐雜。但是我回想國高中的時候,中國史、西洋史都修到天昏地暗了,為什麼會覺得我們塞不下東亞與台灣史呢(這裡不是史明的四百年,是從鄒族起算近四千年的台灣史)?

我是閩、客、西拉雅的後代,年輕時賺了錢去美國念書,有個精通古典日文的外婆與她東京帝大的老來伴(享耆壽)。第一個攝影老師是八芝蘭小飛俠,第二個攝影老師是夏潮復興崗。半百後的某個下午,我帶著一張卑南族原住民前輩「左衽大川」寫的書法,到台南廟宇彩繪大師後代開的畫廊,想要做中式傳統裱褙。這是何等地既堅持傳統,卻又自由奔放的一個好地方啊!

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們卻有種根深蒂固的問題,是想要變成純種的〇?這著實讓我的思考邏輯當機了……

也罷,做個創作者,在這裡我是自由快樂的!我用日製的相機,英國植物學家的技法,拍南島民族的故事場景,然後中式的裝裱方式。橫看豎看,怎麼看都覺得順眼啦!做好之後,希望大家有機會來看看實體作品喔~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