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回到1851-林添福濕版攝影展 】

Lee, Hsu Pin
May 24, 2023

--

四月底的一個早晨的安平,剛磨好咖啡豆等待開水降溫的時候,手機無預警的響了起來,是來自北海岸的好好基地。何經泰老師是我老師輩的攝影家,好好基地是他在八斗子經營的一個空間。前幾年我經營的 Podcast 還沒有停更之前的一趟重機環島錄音之旅,有特意繞過去打了招呼,享受了海景第一排的午後啤酒。

電話中何老師希望我幫另一位前輩林添福老師策展,但我不確定有沒有辦法能好好的理解添福老師的作品,一直惶恐著!隔天便約了添福老師到關美館看展,也好好聊一聊他即將上線的個展「回到 1851-林添福濕版攝影展」。

展覽海報

與同時代的台灣攝影前輩們一樣同屬於復興美工幫的添福老師,1984 年便舉辦了首次個展「風與燕尾-金門專題攝影展」,此後便成為大地地理雜誌攝影師,進入中國各地拍攝。由於在台灣活動的時間比較少,除了商業攝影的工作外,大部分的創作題材都在中國。1989年他進到了中緬邊界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拍攝獨龍族,並在 2004 年與人類學家及當地攝影師進入雲南陶瓦村拍攝彝族祭龍儀式。此後便與陶瓦村結下不解之緣,每年都會回到村內拍攝。就像所有蹲點的學者一樣,在長達二十年的相處之下,林添福與當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結,而這些都顯示在他為族人拍攝的人像裡。

同為攝影創作者,我們很容易對表現的形式產生質疑,尤其是在長時間拍攝的主題上,總是想破頭尋找著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表現形式?於是在 2015 年林添福與何經泰邀請幾位朋友,一起開班學習火棉膠濕版攝影。

火棉膠濕版攝影於 1848 年由 Frederick Scott Archer 所發明,經過數次改良於 1851 年正式對外公開。可能是創作者對於數位影像狂潮的反撲,這門古老的攝影工藝最近也受到年輕創作者的青睞。對其他平面媒材的創作者來說,工藝技術的差異對於表現性的改變不至於太過。但對於攝影來說,不同工藝的展呈就包含了攝影自身的本質性差異。以火棉膠濕版來說,最早的版本是以玻璃作為基材,這樣便可以配合蛋白相紙做接觸印相,實現攝影的複製性功能,並改善 Henry Fox Talbot 紙負片系統 Calotype 影像不夠銳利細緻的缺陷。相較於達蓋爾銀版的唯一性來說,火棉膠濕版更接近當代對於攝影的想像與定義。

在兩年多年的疫情期間,林添福進一步嘗試將火棉膠塗佈在黑色的鋁板上進行拍攝、顯影,嘗試各種的影像實驗。有趣的是,當火棉膠濕版影像在不透明的基材上定影之後,顯示出來的是正像的影像,而且也失去了負片系統上的複製功能,攝影影像從無限複製再回到唯一。這種材料造成的轉變讓我想起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,攝影嘗試從科學、人類學、植物學家的工具,進到藝術創作的領域。期間歷經了畫意攝影主義(Pictorialism)、攝影分離運動(Photo-Secession Movement),並在 Alfred Stieglitz 提倡的 Straight Photography 大旗下進到了現代攝影。時至今日,攝影作為創作媒材本身,已經不需要再去思考「藝術與否」的問題,且由於各種觀念、工藝,與數位影像科技的發達,讓攝影有了更多元的表現,並隱約的拉出一條「技術敘事」的軸線。

在本次的展覽當中,林添福將展出三組作品的選集,其中第一組就是拍攝近二十年的陶瓦彝族。對於林添福來說,濕版攝影將他與陶瓦村彝族的影像關係,從紀實人像的泥沼中拉了出來;從報導對象與報導者的關係解放開來。不再是拍攝遠方的少數民族,而是紀錄一群老朋友的歡聚時光,留下時間所醞釀成的,最美的風景。

林添福作品:陶瓦彝族系列

長期專注於攝影創作的添福老師,不論是在大地地理雜誌或是為 ELLE、People、VOGUE 等雜誌的工作期間,嘗試各種不同的拍攝主題,也都駕輕就熟展的現了他獨到的功力。可能是長期站在影像工作的第一線,對於各種影像擷取方式都非常的了解,從135小相機到大片幅相機,從早期的黑白負片、彩色負片、彩色正片到現代的數位成像科技也都駕輕就熟。這樣的他卻開啟了手機攝影的想像,並於 2016 年創立「手機攝影一日一圖」的媒體平台,推廣手機攝影。

對我來說,這種形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改變觀看的狀態,並提醒攝影者關注自己身邊的影像。器材本身除了光學成像科技以及影像載體之外,最重要的是操作者的狀態,拍攝使用的器材更是會影響到拍攝的速度。快速的手機影像,像是每個日子的動態素描。雖然不一定能生產出曠世巨作,但卻更大程度的讓影像的速記與考古狀態,能夠在社群中匯集成為龐大的當代影像資料。善用現代影像科技的林添福,在沉靜下來之後,卻選擇了濕版攝影這種最緩慢的方式,來進行他下一階段的創作。

林添福此次展出的另一組作品《水卒館》是疫情期間他長居在北海岸,使用濕版攝影所拍攝的海洋生物的影像。在這些濕版的影像中,他明顯的進到了攝影的繪畫狀態。不得不慢下來的拍攝器材,與長時間的構圖與畫面調整。這些經驗在他拍攝《煉石》這一系列的作品時,已經練就了文火慢燉的功力。而使用濕版作為載體,則必須在所有設置都完成之後,立即製作底片,鋁材上火棉膠之後浸入銀浴盒。出浴,在暗房裝進片匣,並且要在濕版乾掉之前曝光完成。這既慢又快的節奏,像極了療癒系炸物最後拉高油溫回炸上酥的過程。只不過不是端上桌,而是掛成了牆上的美味影像。

林添福作品:水卒館系列

也就在拍攝《水卒館》的過程中,他偶然發現因為拍的不滿意而放在牆角的黑鋁版,從影像表面絲縷的長成了結晶。本就熱衷於影像技術的添福老師馬上產生了好奇,反過來研究結晶成長的狀態,並試著調節、控制結晶的生長速度,並發覺結晶會循著已經定影的影像生長,在經過長時間的試驗後,成為他新的創作形式並發展成第三套作品《濕版冰花》。

他口中的冰花其實是濕版定影後,水洗不完全的硫代硫酸鈉(Sodium Thiosulfate)在乾燥過程中所長出來的結晶。定影液的功能是釋放潛像後,帶走未曝光的鹵化銀,使得影像固定下來不再繼續對光線反應。而這些結晶卻是影像固定之後,遺留在影像上的定影主劑所產生的;影像在影像之後繼續生長。

相較於手機的計算式攝影(Computing Photography),古典攝影技法作為創作的媒材往往需要更多的等待。在等待的過程中,林添福的攝影作品從矽晶片強大的運算瞬間,回溯到了攝影最原初的狀態,時間培養的結晶。

林添福作品:濕版冰花系列

回顧林添福的攝影創作脈絡,他走過台灣攝影的萌發期、紀實狂潮、婚紗工業,與時尚雜誌的影像生產等,各式各樣不同的歷程。這樣的攝影創作者,沈浸在北海岸三年所長出來的影像,更是從溫度、濕度、光線,與時間一起協力長出來的作品。此次在 HoHoBase 好好基地的展出比較像是一個 intro ,一個駐村計畫的期末展演。可能不是很完整的,但絕對豐富;可能講的沒有很清楚,但絕對動人。也更期待這三組作品,未來可以有更完整的展出。

攝影,或許說不了太多。但,我們可以留下的,很多。

05/23/2023 李旭彬 初稿

--

--